為中華傳統名吃扒雞而生,817肉雞自1988年8月17日誕生以來,已走過30余年不平凡的歷程。它的問世與發展壯大,為中國肉雞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然而,在制種及飼養等標準方面,817肉雞依然存在爭議。這會不會影響它的未來發展,這些問題如何解決?未來,817肉雞發展會否出現瓶頸?發展空間有多大?針對這些問題,《國際家禽》雜志專訪了山東省畜牧協會秘書長、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原黨委副書記、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逯巖研究員。
作為817肉雞技術發明人,逯巖研究員與學科團隊首創了利用快大型白羽肉雞父母代父系公雞做父本、高產褐殼蛋雞商品代做母本的雜交制種模式,培育出適宜扒雞生產加工的小型優質肉雞817。逯巖研究員還主持培育成功新品種魯禽99、矮小型黃羽肉雞新品系、通過國家審定的魯禽1號和魯禽3號麻雞配套系等優質肉雞新品種(配套系),建立了山東省地方雞品種資源活體基因庫。
記者:改革開放40年,請簡單回顧一下中國肉雞產業的發展?
逯巖:改革開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是白羽肉雞產業,也是白羽肉雞推動了中國肉雞產業的技術提升和產業發展。白羽肉雞是引進品種,從全國范圍來看,產業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從1978年到1986年,是引進推動階段。事實上,包括白羽肉雞等家禽引種在此之前已持續了多年。在1982年引進羅曼肉雞,這屬于改革開放后較早的白羽肉雞引種。當時,國內在飼養技術和管理方面主要是探索和學習,因為肉種雞和商品代蛋雞飼養管理不同,父母代既要控制體重還要提高產蛋率。
這一階段大約持續了五到六年的時間,重點解決了肉種雞的營養問題,特別是從育成期進入產蛋期的體重控制問題。由于當時飼養條件比較簡陋,肉種雞均衡度比較差,因此針對每只雞在同一時間的采食量、飲水量等采取了很多措施,也涉及到營養調整、設施設備改進和管理方法改善等諸多方面。
從1987年到1996年,是大浪淘沙的過程。經過設施設備的改進以及管理水平的進步,涌現出一批批代表性的白羽肉雞企業。如大江股份、諸城外貿、圣農集團、民和股份、益生股份、鳳祥集團、九聯集團、春雪食品等。在此過程中,不少白羽肉雞養殖場從地面平養轉向網上平養,雞舍環境控制水平有了提升,降低了球蟲病等疾病的侵擾。
從1997年到2007年,主要是在波動中發展。隨著企業改制的推進,在生產模式方面也出現了變化。在之前“公司+農戶”模式的基礎上,開始探討并實踐多種發展模式。如,諸城外貿的“貿工農一體化、產銷加一條龍”模式,九聯集團的從投資、經營到管理的一體化模式,圣農集團的自繁自養自宰一體化模式等等。這一時期,白羽肉雞企業在技術資源和人才資源方面已形成初步的積累,聘請了技術顧問,同時培育了自身企業的養殖技術團隊。
2007年至今,白羽肉雞行業進入轉型升級時期。從養殖理念、品種、飼料、設施設備、環境控制進行了全方位改造,并開始從網上平養轉向立體籠養,特別是雞舍、雞場環境控制措施得到很大的改善,肉雞生產性能得到明顯提升。如光照、通風、溫度的均勻控制,料線、水線、清糞系統的機械化改造與自動化管理,以及目前的智能化控制。近年來,在食品安全與環保等的影響下,白羽肉雞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開始加大,更加重視精細化管理,推進種養一體化發展,并開始向食品領域延伸。
記者:在肉雞40年發展歷程中,817肉雞的培育成功與推廣應用占據比較重要的地位?請談談它的制種和推廣歷程?
逯巖:817肉雞是我們技術研發團隊1985年承擔的山東省的一個科研項目,主要是為了扒雞這種魯菜提供更豐富更穩定的食材來源。
當時,在考察了山東德州及其他地方的一些扒雞公司之后,發現制作扒雞的雞肉食材來源不穩定,且種類繁多,質量也參差不齊。比如,當時有的扒雞生產在春天會采購一些不產蛋的老母雞,秋天會購進一些淘汰的小公雞。因此,我們最終確定要培育適合扒雞生產的肉雞雞種。
培育這樣的雞種,可用的雞品種資源較多。起初,我們從23個品種體系中組成了16個雜交組合,然后進行篩選。經過多輪重復實驗,在1988年8月17日,最終確定一個白羽、一個紅羽這兩個組合。白羽采用羅曼肉雞父母代父系公雞做父本,石岐雜做母本,因為羅曼肉雞和地方雞生產的雞肉的口味不一樣,而石岐雜是公認的地方黃羽優質雞。紅羽選擇了迪高肉雞父母代公雞做父本和石岐雜(母本)進行雜交。
在某些方面,817肉雞與白羽肉雞具有比較高的相似度,但它的生長速度不如白羽肉雞,因為其性能表現良好,最終確定為扒雞的專用雞種。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禹城樂星扒雞成為會議指定產品。
在后期的制種過程中,發現817肉雞產蛋量太低、成本太高。在養殖、屠宰環節,817肉雞存在雞腿短的問題,加工過程中存在開膛造型太難的不足。因此,在我們的16種不同品種的組合中,有羅曼父母代父系公雞和星雜579(紅殼蛋雞)組合,生產性能,體型等很適合扒雞生產,效果很好。從1990年之后,一直采用這種組合進行制種。該模式利用雙方最佳的生產性能,母系產蛋量高,生產成本低,父系生長速度快、產肉量高,雙雙結合,生產性能很好,而且生產出來的產品符合市場需求,也由此逐漸規范了市場。
記者:目前,817肉雞發展現狀如何?面臨哪些挑戰?
逯巖:經過30余年發展,從解決扒雞生產雞源不足的難題,到成功開發出白條雞、西裝雞、調理雞、烤雞等幾十個深加工產品銷往全國各地,817肉雞現已成為我國肉雞產業的三大主導類型之一。2017年,817肉雞出欄量達15億羽,約占全國肉雞年出欄量的16%;產肉量超過100萬噸,占到全國雞肉年產量的8%左右。
隨著817肉雞的發展,近年來在制種、養殖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配套模式、群體均勻度、父本的制約因素、種源性疾病的困擾等方面。但是,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管理而非技術原因造成的。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技術研發團隊(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制定了《“817”肉雞生產技術規程(地方標準)》(標準編號:DB37/T 2682.2-2015),并于2015年12月正式發布,2016年1月實施。2018年6月,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山東省畜牧總站制定的《817肉雞制種場》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德州佳和牧業有限公司制定的《817肉雞制種技術規范》兩項標準,通過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吳常信院士擔任主任委員、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宮桂芬研究員與山東省畜牧總站副站長劉展生研究員擔任副主任委員的專家組的評審審定。
這些標準的制定與推廣實施,使得817肉雞在制種模式、生產管理方面更加規范。如,817肉雞日糧不采用快生型白羽肉雞采用的飼料。目前,817肉雞生產性能基本穩定。
記者:未來,817肉雞與白羽肉雞、黃羽肉雞發展格局將發生哪些變化?
逯巖:從年出欄量、產肉量來看,817肉雞所占比重與白羽肉雞、黃白羽肉雞均相差較遠,但未來的發展空間比較大。817肉雞生產的雞肉食材比較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符合市場需求,有商業價值,就會有生命力。
我在817肉雞培育成功的1988年就提出:發展小型優質肉雞,三口一家,一餐一只雞。但是,817肉雞生產不可能超過白羽肉雞和黃羽肉雞,占比最多達到肉雞市場份額的20%,當然,從目前接近10%的市場份額到20%,這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現代肉雞產業有五大因素:專業化的品種;全價的營養;完善的設施設備;精細的管理水平;精準的市場需求把握。這是肉雞行業發展的五個核心。從國際上看,肉雞育種性狀選育更關注肉質而降低了對生長速度的比重,且養殖端越來越重視動物福利水平的提升。從國內來看,包括肉雞規模養殖在內,國家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創建穩步推進,肉雞養殖標準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如今,中國肉雞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加上非洲豬瘟影響豬肉供給出現缺口,進而沖擊整個動物蛋白供應鏈。與其他肉類蛋白比較,彌補豬肉缺口,肉雞具有更強優勢。
記者:您作為現任山東省畜牧協會的秘書長,如何看山東家禽業的過去和未來?
逯巖:山東省在全國家禽行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家禽產業綜合生產能力、家禽養殖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肉雞養殖數量占全國20%以上,居全國首位。除此之外,山東省也是中國禽肉產業出口最大的省份,有三家白羽肉雞上市企業。
農業的產業化源于畜牧業產業化,畜牧業的產業化源于肉雞產業化,而肉雞的產業化源于諸城外貿的王金友先生的科工貿一體化。王金友董事長曾經確立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推動諸城外貿走外向型發展之路,并成為全國最大的肉雞出口生產基地,引領行業在養殖方式上由地面養殖向離地飼養的轉變,并在祖代雞的飼養方面總結了一套經驗,從而帶動了整個山東肉雞產業的發展,也是中國肉雞產業的開拓者與創建者。如我之前提到的,在產業發展的第二階段,山東涌現了一批批優秀的肉雞生產和食品加工的企業,成為中國肉雞行業發展的標桿和風向標。
2012年和2013年在行業出現低谷時,山東家禽也不斷反思,積極探索實現轉型升級之路。未來,我相信,山東家禽行業及企業仍將憑借多年的養殖經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不斷創新的經營理念,打破傳統思維,走出具有企業特色的經營之路,保持穩定的行業地位,并將持續引領中國肉雞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