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蛋雞養殖場轉型升級的幾點建議

  • 華英科技
  •   最近一段時間,有幸與不少蛋雞養殖圈的朋友就行業發展的方向、難點等問題做了一些交流。大家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蛋雞養殖規模化趨勢明顯,行業集中度在快速提高;未來蛋雞場存欄1-5萬羽的中小型養殖場將成為行業的主力;10萬元以上的中大型養殖場市場份額將逐步增大等等。對于1-5萬羽存欄的這類中小型養殖而言,自身的生存、發展正面臨著環保、人力緊張、設備與房舍升級改造等等問題。筆者就此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給出幾點建議,供這類中小型養殖場生產經營的轉型、升級做參考。
      首先,要確保你的養殖場不在禁養區內,否則除了拆遷沒有其他的選擇。如果在限養區內,你的雞場升級改造方案要能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可,不然也可能面臨著拆遷的可能。即便是在可養區范圍內,在環保、食品安全等監管日益嚴格的趨勢下,你的雞場升級、改造工作也必須是目的明確、行之有效、主管部門認可的。建議這類養殖場的升級改造方案,至少圍繞以下幾個目標制定:確保環保達標;降低對勞動力的依賴;生產環境可控。
      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生產模式上,改變以前育雛育成、產蛋全階段、小而全的生產方式,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升級改造產蛋雞舍,把育雛育成工作交給專業的育雛育成場。隨著競爭的加劇和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育成雞的質量已經有很大的提高,中小型養殖場已經沒有必要拿出土地、房舍、資金等有限的資源自己去做育雛育成工作。行業分工協作趨勢明朗,中小型養殖專注產蛋舍的工作,把它做精做專,也是生存、發展的利器。
      2、基礎設施設備改造方面,將以前的開放式、半開放式雞舍、階梯籠飼養升級為“密閉式雞舍、層疊式籠具”。對中小型養殖場而言,這樣的改造需要的資金可能有點壓力,但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雞糞不落地,利于加工、處理;養殖密度增加,能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舍內環境相對可控,利于取得優異的生產成績;降低對強壯勞動力的依賴,能提高勞動效率。
      3、生產管理上,雞場老板主抓設施設備的維護工作,確保環控、撿蛋、清糞等關鍵設備的運行。撿蛋、舍內衛生這類相對簡單的工作,可利用周邊閑富的勞動力,按需雇用,按工作量計酬,靈活結算,無需聘請固定的員工(若能固定幾個人隨聘隨用則更好)。抗體監測、疫苗接種等工作,也可委托給專業的單位或團隊去做,明確好標準即可。
      4、經營上,以“賣好蛋、淘好雞”為目標。如果當地存欄量不大,則建議深耕周邊市場,盡可能貼近終端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每斤雞蛋多賣三五毛錢應該沒有問題。如果周邊存欄量大,蛋品靠外銷為主,建議聯合幾家同類型的養殖場,與銷區廠商直接對接,保質保量為其直接供應,每箱雞蛋也可能多賣出十來塊錢。隨著食品安全監測越來越嚴,銷區貿易商與產區一定規模的養殖場直接對接的意愿越來越強。大家合作前定好規則與標準,合作過程中嚴守規則,實現雙贏則大有可能。
      5、心態上,對行業前景要有信息,對現實則要冷靜!要能居安思危,不能賺了錢,賬面上有結余就盲目擴大規模,要深知行情波動變化大,資金斷鏈則會被淘汰。對來自主管部門各項監管,不能抱有僥幸心理,須知搞養殖就是做人的食品,責任重大,必須按法規、按市場需求高標準要求自己。在飼養品種的選擇上,不可盲目跟風,不能看到今年養某個品種很賺錢,明年就盲目的跟進,尤其是特色品種,其需求空間有限,少一點可能很賺錢,多一點則有可能還不如大路貨。在發展上,切記有多少錢就搞多大規模,甚至大量借貸去擴規模。至少在現階段,規模還不能等同于效益。仔細掂量一下,自己能把多少雞養好,能賣好多少但、能賣好多少雞,想清楚了再決定搞多大規模。賬算明白,量力而行,方得始終。對于中小型養殖場而言,做好設施設備的升級改造,以自家兩三代人為生產管理的主力,適度規模,扎扎實實搞好生產,必定能成為蛋雞養殖行業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生存能力最強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