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白羽肉雞產業作為畜牧業的重要方面,在調結構、轉方式、保安全、促民生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成就,但仍需要從供給側思考產業發展方向,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調整工作重心,深入推進肉雞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國內外白羽肉雞發展形勢
(一)世界肉類生產消費結構從牛羊肉向禽肉轉移。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人均肉類占有量不斷提高,肉類生產消費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中,禽肉比例顯著上升,從1961年的12.5%增長到2014年的35.5%,已經逼近世界第一大肉類,而國外大多數國家禽肉中90%是白羽肉雞,牛羊肉占比顯著下降,從50.7%下降到22.4%,豬肉基本穩定在36.2%左右。但除中國外的世界其余國家,禽肉、牛羊肉、豬肉產量占比分別從1961年的12.0%、50.1%和33.8%,分別調整到2014年的40.9%、30.8%和26.1%,禽肉已經成為除中國以外世界第一大肉類。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例,其豬肉、牛肉的生產占比分別由1961年的31.3%和45.0%下降到2014年的24.4%和26.9%,禽肉從20%上升到47.9%,成為美國第一大肉類。亞洲國家以日本為例,其禽肉也在近年來猛增成為該國第一大消費肉類。即便是傳統的牛羊肉生產國,如澳大利亞,禽肉比重也在顯著上升,從1961年到2014年牛羊肉的比重下降20個百分點,而這恰好是禽肉比重上升的份額。
(二)我國肉雞產業在農業和畜牧業中的貢獻不斷提高。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初,肉雞業產值約為200億元,到2014年,肉雞業產值超過2500億元。肉雞業產值占畜牧業總產值的比重基本上都保持在10%左右,個別年份還超過13%;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左右,個別年份還超過3.5%。肉雞業總體上保持了與農林牧漁業相一致的發展速度,甚至在“九五”和“十五”期間肉雞業產值增長速度明顯快于農林牧漁業。其中白羽肉雞產業是畜牧業乃至農業中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程度最高、龍頭企業實力最強的部門。全國前50家肉雞企業的出欄量占全國出欄總量比例為40%左右。
(三)我國肉雞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但是與世界肉雞消費大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國大陸地區的人均雞肉消費不足10公斤,而美國年人均消費超過40公斤,已經躍升為第一大肉類。在亞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中,過去與中國大陸有著相似飲食習慣的國家,雞肉消費量增長迅速,在居民肉類消費結構已占極其重要地位,人均雞肉消費量也明顯高于我國。如,中國臺灣地區年人均雞肉消費高達28公斤。無論是與發達國家對比,還是和有著相似消費結構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雞肉消費未來的發展潛力仍然十分巨大。與其他國家白羽肉雞占絕對地位的情況不同是我國的禽肉包括了白羽肉雞、黃羽肉雞和肉鴨等,但其中白羽肉雞占比在半數以上,在數量仍然上占優。
白羽肉雞產業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的緊迫任務,是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線,要圍繞這一主線穩定糧食生產、推進結構調整、推進綠色發展、推進創新驅動、推進農村改革。白羽肉雞產業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調優調綠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一)白羽肉雞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畜地矛盾和人糧矛盾十分突出、耕地資源硬約束條件下,走出一條“節糧型”的畜牧業發展道路,加快發展白羽肉雞產業是破解矛盾的有效途徑。在主要的養殖畜禽中,白羽肉雞是少有的適宜大群飼養的現代動物,有著料肉比最低、生長速度快、生產效率高等優勢,適合工業化標準化生產。肉雞的料肉比為1.7:1以下,而生豬的料肉比為3.0:1。換言之,同樣生產1千克肉,肉雞比生豬可節省43%的糧食。以2016年為例,我國豬肉產量為5299萬噸,如果將其中的20%轉變為生產雞肉,就可節省糧食1378萬噸。如果把節約下來的糧食折算成耕地,按我國玉米平均畝產500公斤計算,可節約耕地2755萬畝,可以大幅減少我國玉米的進口,同時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節約我國耕地資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白羽肉雞是堅持綠色發展的重要產業,在畜牧產業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據國外碳足跡專家研究,在集約化動物飼養體系中,按照生產每千克肉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計算,生產1千克牛肉產生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為14.8千克,生產1千克豬肉為3.8千克,生產1千克雞肉只有1.1千克。同樣地,如果將我國豬肉產量的20%轉變為雞肉替代,那么每年可減少近3000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排放。此外,肉雞產業還能提供大量優質有機肥,可以替代化肥使用,為發展有機農業提供必要條件,進而形成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體系;同時白羽肉雞是最節水的畜種,根據糧農組織公布的畜禽飲用水指標進行核算,家禽的用水量僅占主要養殖動物總用水量的14%左右,肉雞作為家禽業中的一部分,用水量更是低于14%,遠少于其他動物的用水量。由于生產中消耗極小的水量,雞糞作為最佳的有機肥極易處理和利用,是種養結合綜合利用的典范。
(三)白羽肉雞是農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是匹配消費者肉類需求結構變化重點產業。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消費需求也逐漸從“吃飽”“吃好”向“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轉變,肉雞特別是白羽肉雞正好能夠滿足這一需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在2030年實現“超重、肥胖人口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的目標。目前我國的肥胖人口規模已高達3.25億,這與不科學的肉類消費結構密切相關。我國城鄉居民目前的肉類消費結構大體上是豬肉占64%、禽肉占21%、牛羊肉及其他占15%,肉類消費仍然以“紅肉”為主。從營養學的角度看,雞肉特別是白羽肉雞是白肉具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低、熱能低和膽固醇低的營養優勢,是最健康的動物蛋白來源,鼓勵雞肉消費,相應的降低豬牛羊等紅肉消費,更有益于提高我國的國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減少國民肥胖、超重人口的比例。同時,雞肉是性價比最高的動物蛋白來源,其中白羽肉雞的單位重量價格最低、蛋白質含量最高。鼓勵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人群增加雞肉消費改善飲食結構切實可行。對于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優質蛋白質攝入與身體素質健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普通百姓消費得起的肉類食品,是重要的民生產品,這也是當今白羽雞肉成為世界消費最多的主要原因。
白羽肉雞產業面臨的問題
(一)肉雞產業的地位和貢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經過三十多年的持續發展,雞肉已經成為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畜產品,肉雞特別是白羽肉雞產業在農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保障國計民生等方面貢獻巨大,但國家給予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作為我國第二大畜產品,肉雞產業無論是生產還是消費都沒有國家層面上的準確統計。進入“十三五”階段,《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全國草食畜牧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先后發布,從國家層面為生豬、肉牛、肉羊發展做出規劃指導,但肉雞產業發展規劃一直處于缺失狀態。
(二)白羽肉雞種源依存度過高。全球主要有四個白羽肉雞品種,四個品種是科學家經過上百年的科研成果,體現了現代遺傳育種科技發展的先進性。目前,由于我國還沒有培育出生產性能優良的白羽肉雞品種,我國白羽品種全部依靠進口。在短期內,依靠進口種源可以降低我國自身的育種成本,為引種企業帶來巨大的利潤,但從長期來看,一旦發生禽流感,我國白羽肉雞種雞引種就會受到限制,從而制約白羽肉雞的發展,另一方面種源是畜牧業價值鏈的高端,種源依靠進口會加劇商品代的價格波動。無論從產業穩定發展,還是國家長遠戰略考量,都需要大力推動白羽肉雞育種工作。
(三)H7N9為產業發展帶來的風險越來越大。動物疫病是養殖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給整個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動物疫病的爆發和傳播與養殖方式、交易模式密切相關。白羽肉雞作為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其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能夠最大程度降低疫病爆發和傳播的風險。目前H7N9流感疫情給家禽產業帶來影響最大,白羽肉雞未能幸免而被動受到了牽連。一方面由于H7N9本身的影響,一旦發生疫情開展撲殺和同時帶來的消費低迷,使得全國整個肉雞養殖行業虧損高達上千億元,而很多企業在被動承受疫情影響的同時只能通過大量減少存欄進行減損;另一方面盡管農業部、衛計委已經將H7N9定名為流感病毒,但是不能阻止媒體報道仍然以“禽流感”之名進行宣傳,矛頭直指家禽,給消費者帶來恐慌,從而打擊整個產業,帶來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四)公眾認知存在誤區消費者信心不足。肉雞行業屬于新興行業,由于白羽肉雞是我國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其品種特點和飼養方式與我國農村家養土雞完全不同,消費者不了解白羽肉雞良好的生長特性來源于遺傳性能的改進、飼料營養和飼養環境改進,不了解白羽肉雞42天或更短周期出欄的正常性,不清楚雞肉營養的科學依據。消費者對雞肉及其制成品仍然停留在小農消費模式的概念化感知中,對于肉雞產業化、科學化養殖知之甚少。因此,“肉雞長得快是因為有激素”“六個翅膀怪雞論”的謠言才會甚囂塵上,雞肉的消費市場遭受重大打擊,消費者對雞肉消費喪失了信心,白羽肉雞生產受到嚴重打擊。
白羽肉雞產業政策需求
(一)高度重視白羽肉雞在農業現代化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從國計民生的高度給予白羽肉雞產業發展以應有的重視。將白羽肉雞作為促進就業、增加勞動者收入、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水平的重大舉措來抓。敦促相關部門盡快做好全國肉雞產業發展規劃,加強對白羽肉雞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完善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二)將白羽肉雞產業列入國家統計數據中。目前肉雞產銷量已經位居我國第二大肉類,生產消費潛力巨大,與之不相稱的是國家沒有對肉雞進行統計。應對肉雞與生豬、草食畜牧業一視同仁,將包括白羽肉雞在內的肉雞產業列入單獨統計目錄。不僅要有雞肉的生產、消費等方面的數據,還要根據白羽肉雞、黃羽肉雞等大類進行分類統計。產業相關數據可以有企業提供,但統計數據作為社會公共服務,應該由政府部門權威發布,便于指導肉雞產業未來的生產與發展。
(三)啟動國家白羽肉雞遺傳育種重點研發計劃。多年以來,我國白羽肉雞都是國外品種一統天下,出于對種源安全的考慮,大力發展白羽肉雞產業,白羽肉雞自主育種是重中之重。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基礎薄弱,與國外長達幾十年的育種素材、人才、技術、資本積累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是面對咄咄逼人的市場形勢,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行動,充分利用國內豐富的遺傳資源,走差異化戰略,立足本土消費市場,設立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助推適合我國消費特色的白羽肉雞品種的育種工作。
(四)適當放開非口糧市場,推進飼料糧貿易配給。在不影響口糧安全的基礎上,適當放開飼料糧市場。應當將口糧和飼料糧區別對待,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推進玉米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降低畜牧業的養殖成本,提升畜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一是向肉雞企業及飼料企業安排合理的玉米進口配額,讓進口玉米直接能到肉雞企業及飼料企業,減少中間環節成本。二是建議對玉米收購進一步放開,允許肉雞企業及飼料企業直接向農戶收購玉米,打破糧食企業對飼料糧的全面把持,且給予同糧食企業收購玉米享受的補貼和政策性貸款優惠。
(五)盡快出臺《畜禽屠宰管理條例》,規范畜禽生產方式,并制定H7N9疫情補貼措施。敦促盡快出臺《畜禽屠宰管理條例》,使畜禽生產規范有法可依。全面貫徹落實現有的防疫、屠宰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監督力度,科學規范畜牧業的生產方式。大力發展冰鮮產品,不斷提高品質,確保食品安全,通過推廣冰鮮雞產品,減少活禽宰殺可能帶來的疫病傳播風險。H7N9疫情的防疫成本和撲殺損失對養殖戶和家禽企業都十分巨大,應該在疫情爆發后,對進行有效撲殺、防控及時的養殖戶及家禽企業給予適當的補貼。通過補貼降低養殖戶、企業的損失程度,切實保護產業在受到疫病風險后仍然能夠恢復生產。
(六)加快開展肉雞殘留監控計劃,完善市場監督。提供安全的肉雞產品是肉雞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完善肉雞產品和飼料產品質量安全衛生標準的基礎上,建立飼料、飼料添加劑及獸藥等投入品和肉雞產品質量監測及監管體系,提高肉雞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構建低抗甚至無抗肉雞飼養模式,嚴格保障肉雞產品質量。完善抗生素的第三方檢驗和社會監督制度,建立肉雞產業突發事件戰略預警和應急管理機制。
(七)強化肉雞生產和消費科普宣傳。《“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制定實施國民營養計劃,深入開展食物(農產品、食品)營養功能評價研究,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發布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肉類,加強消費者教育,加大對雞肉營養價值的宣傳,普及人民對雞肉“一高三低”營養特點的認知,普及人民對于肉雞良好的生長特性來源于遺傳性能的改進、飼料營養和飼養環境改進的認知。使廣大消費者改變傳統的肉類消費觀念,提高消費者對肉雞及其制品的消費信心。
(八)基于活禽交易是疫病傳播和污染環境的主要根源,建議盡快出臺徹底關閉活禽交易的時間表。考慮到現實情況給予3~5年的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