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的暴發對家禽行業來說,是個非常尷尬的存在。
首先,官方排除了禽流感、SARS等高發病毒,但是并未排除是否來源于禽類。這也就導致全國多地禁止活禽宰殺及交易,家禽莫名“躺槍”。今日,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和中國獸醫發布發文稱,初步排除2019-nCoV來源于已知家禽冠狀病毒的可能性。
電鏡下2019新型冠狀病毒形態
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等較嚴重疾病。而肆虐湖北的新型冠狀病毒是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
冠狀病毒(Coronaviruses)在分類地位上屬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正冠狀病毒亞科(Orthocoronavirinae),包括α、β、γ和δ等4個屬,可感染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動物。其中,α冠狀病毒屬主要感染人和豬、犬、貓、蝙蝠等,β冠狀病毒屬主要感染人和牛、馬、豬、鼠等哺乳動物,γ冠狀病毒屬主要感染雞、火雞、鴨、鵝等禽類,δ冠狀病毒屬主要感染野禽和豬。引起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病毒(2019-nCoV)屬于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可感染禽類的冠狀病毒主要來自γ冠狀病毒屬和δ冠狀病毒屬。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等家禽中分離到的冠狀病毒均為γ冠狀病毒屬。家禽冠狀病毒感染危害較大的是IBV。此外,鴨冠狀病毒、鵝冠狀病毒和鴿冠狀病毒等在家禽中也有檢出。一些野禽可感染δ屬冠狀病毒(如鵝口瘡冠狀病毒HKU12等)。2013年以來,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對全國17省份共計5249份家禽樣品進行了禽源冠狀病毒檢測,共檢測到IBV 446株,新型鴨冠狀病毒和新型鴿冠狀病毒等新型禽冠狀病毒共277株,IBV、新型鴨冠狀病毒、新型鴿冠狀病毒的檢出率分別為8.50%、2.04%、3.24%。
對2019-nCoV與禽源冠狀病毒的親緣關系進行分析發現,2019-nCoV與已知的禽源冠狀病毒核苷酸同源性較低;基于冠狀病毒1ab基因保守區域的進化分析表明,2019-nCoV與禽源冠狀病毒親緣關系較遠。
基于上述分析,初步排除2019-nCoV來源于已知家禽冠狀病毒的可能性。
2020年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沈永義、肖立華教授等科研人員,通過聯合攻關,在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據了解,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鑒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后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來源: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獸醫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