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肉雞自上世紀80年代進入我國以來,短短的30多年時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飼養方式從原來的粗放零散飼養到現在的全自動環控養殖模式,產業模式上從過去的小規模散養到如今的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經營方向上由原來的政府主導、出口為主,逐漸轉變成市場開放、適者生存。
是什么造就了白羽肉雞行業的巨變?是什么決定著白羽肉雞產業發展的過去、現在、未來?讓我們一起聽行業大咖——白羽肉雞聯盟總裁李景輝,講行業故事。
〉〉〉談產業
我國白羽肉雞產業在曲折中不斷前進
記者: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白羽肉雞行業在這70年間從無到有,實現了本土化的蓬勃發展,您如何看待白羽肉雞行業的發展歷程?又取得了哪些成績?在我國的居民肉類消費中,白羽肉雞產業發揮了哪些作用?
李景輝:白羽肉雞產業的發展進程實際上是和改革開放同步的,我國在40年多前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而白羽肉雞產業也是從那時開始的。白羽肉雞在西方國家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食材,改革開放以后,在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為增加出口創匯,因為當時外匯對我國來講極為重要,外貿公司發覺以日本為主的鄰國對雞肉的需求量很大,但是當時我國又沒有白羽肉雞產業,傳統土雞又不能滿足出口要求,于是外貿公司率先引進白羽肉雞。所以,白羽肉雞的引進是以出口創匯為目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第一家外資企業正大集團在1978年進入中國,也將“公司+農戶”的理念傳入國內。眾所周知,正大集團在配合飼料方面給中國企業打開了一扇大門,實際上泰國正大集團同樣把白羽肉雞產業一條龍模式也帶入了中國。從那時起,中國白羽肉雞產業就有了以外貿、合資企業為主導的企業模式。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一直到以后的20年時間里,都以出口創匯型為主。直到1997年,中國香港發現首例H5N1禽流感,對以外貿出口雞肉為導向的白羽肉雞產業一個迎頭打擊。因為當時H5N1禽流感極為罕見,對家禽傳染威脅很大,正巧那時香港剛剛回歸,西方國家認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發生禽流感相當于中國發生禽流感,就紛紛停止中國雞肉的進口,這就給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白羽肉雞產業當頭一棒。
當時,肉雞產業實際上已經到了外貿體制、民營體制、外資體制、國有體制的“四架馬車”,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外資企業包括正大集團、大成集團,以及耳熟能詳的上海大江、吉林德大。還有由國有企業發展起來的一批生力軍,像北京華都集團,作為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大潮下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山東,也出現了一批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比如圣農、仙壇、民和。外貿企業在那時已經走向了末端,但仍然存在。這就是當時白羽肉雞產業的“四駕馬車”。
當第一次發生禽流感疫情時,我們當時以為疫情對行業產生的影響會很短暫。事實上,從1997年到2003年,禽流感不僅僅在香港,也來到了大陸,每一次禽流感發生時,主要西方出口國都會對中國閉關。然后疫情減小后,再對中國開關,這樣反反復復直到2003年,我國遼寧發生了H5N1高致病禽流感,西方國家特別是以日本為主的國家就徹底停止了中國生肉的出口。這對以外貿為導向的企業實際上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一個國內市場發育的新信號——洋快餐(肯德基、麥當勞)進入中國,洋快餐之所以進入中國市場,就是基于中國已經有了規模化、水平化的白羽肉雞產業。洋快餐在中國開店,也就開始培養了國內市場。以出口為導向再加上洋快餐,使我國白羽肉雞產業實現了“兩條腿走路”,一條腿走出口,一條腿走洋快餐,實際上這兩條路并不能消化所有的白羽肉雞部位,一些副產品培養了中國廣大城鄉老百姓吃白羽肉雞各個部位的良好習慣。
2003年以后外貿導向出口徹底沒有了,倒逼著行業轉型升級走向國內市場,以國內市場為導向,逼著我們去轉移,又逼著我們以完全熟食化、深加工化為導向,這致使一些大的白羽肉雞公司,無論是合資的、民營的,還是國有的,都在浴火中又重生,迎來了以國內市場為導向,以熟食為導向的快速發展。所以中國白羽肉雞產業第二個發展階段是從2003年到2011年,又迎來了一個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上數量、獲利潤的第二個騰飛期。
2012年以后,中國白羽肉雞行業又出現了調整,調整有幾個信號:第一,2012年中國發生H7N9禽流感疫情,給白羽肉雞產業帶來了沉重打擊的同時也對中國家禽業產生了嚴重的重創;第二,白羽肉雞本身行業自身出現問題,2012年開始有媒體報道速生雞、藥殘雞事件,有些企業被曝光,展示給大家鏡頭里面的是每天都喂藥,長42天就出欄,2014年的肯德基藥殘事件,以及福喜事件,福喜事件進一步打壓了白羽肉雞產業自身市場。這些事件重疊在一起,對白羽肉雞家禽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實際上,當時的白羽肉雞產業內部也出現了問題。因為白羽肉雞產業從2003年到2011年迎來了長期向好的局面,行業快速發展,一個標志就是引種量,從祖代雞全部依賴國外引種(祖代雞引進來以后在中國飼養生的下一代叫做父母代,父母代再下一代叫做商品代),2010年引種量是100萬套祖代雞,體量較大。理論上,100萬套祖代雞可以產生50億只商品代,這么一個體量當時已經是中國第二大肉類了,當時已經除了豬肉,第二大肉類就是白羽肉雞。到2013年,僅僅用了三年我國祖代雞引種量就達到了154萬套,三年就增加了50%,釋放的產能商品代應該是2014年和2015年。但是,2012年市場就發生了問題,2013年發生了嚴重的禽流感事件,所以那么高的引種量,正常市場都無法承擔15%的年增長量。在100萬套的基礎上,三年就漲了50%,平均一年上漲15%,正常市場都沒法容納,何況那幾年,2013年2014年發生普遍了禽流感事件和單一的白羽肉雞負面事件,兩股流,一個是市場阻力大大增加,一個是供應量快速增加。由此,造成了白羽肉雞陷入了第二次“浴火”,第一次“浴火”是出口受限,第二次“浴火”是產能過剩,市場帶來嚴重阻力。從2013年到2015年,這三年中國白羽肉雞市場又陷入低谷。
2014年初,行業從業者開始組織起來,成立了白羽肉雞聯盟,聯盟成立目的就是在當時情況下自身控制產能,削減產能。在這一過程中,從業者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我覺得這個犧牲也符合后來國家提出的限產能、調結構戰略。白羽肉雞實際上走到了國家的前面,先把產能調下來,這是當時聯盟的第一個重要工作。還有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要扭轉行業謠言,促進市場恢復,樹立消費者信心。白羽肉雞聯盟成立背景是控制產能、加強自律、促進消費,共同呼吁國家、呼吁媒體和消費者溝通,減小白羽肉雞銷售市場阻力,這是第二次浴火重生。
經過加強行業自律,以及國際范圍內也發生了禽流感疫情,造成可供種的國家難以供種,兩三年后,我國白羽肉雞產業實現了產能控制,達到了理想的程度。再通過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在社會各界的聲援和行業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與行業媒體進行合作。經過大家共同努力發聲,市場阻力被消除,標志性信號就是2017年下半年H7N9在原農業部的組織下實行全國性免疫,人們對消費家禽的阻力就被消除了,加之聯盟對速生雞、藥殘雞等負面宣傳的科普,行業迎來了新一輪的快速高質量健康發展。
近兩年,白羽肉雞行業越來越受到大眾的了解與認可。很多白羽肉雞行業的上市公司獲利豐厚,超過中國所有經濟板塊,可以說白羽肉雞又在國民經濟中充當重要角色。
去年8月份,中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以后,農業農村部、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特別關心未來中國市場豬肉的減少,國民消費會發生什么變化,多次召集有關會議,研究在非洲豬瘟的情況下,中國肉類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經過幾次研究決定,把發展禽肉作為應對非洲豬瘟造成的可能市場短缺和價格波動的重要抓手。所以政府在政策層面開始對發展禽肉進行部署,將迎來了市場利好、政策導向時期。
回顧白羽肉雞產業的40年發展歷程,我認為白羽肉雞行業初期是高起點、高水平,以出口為導向,雖然出了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些問題,但是與同期的其他畜種相比,白羽肉雞一直走在前列。一個數據說明這一點,白羽肉雞一直是中國出口肉類最多的肉,一直是農產品中保持貿易順差的一個品種,每年出口幾十億美金,進口十幾億美金。主要的出口是日本、歐盟、美國等食品安全標準較高的國家,所以,白羽肉雞在這一點上也充當了中國的名片。
目前,白羽肉雞作為我國第二大肉類消費,人均消費8公斤以上,是老百姓餐桌離不開的肉類。無論是洋快餐,還是中式快餐,白羽肉雞在菜單里面都充當了重要角色,所以白羽肉雞已經緊密地和老百姓生活結合在一起。白羽肉雞的生物學特征(經濟性、單一性、營養性、便利性)在所有的大宗畜種里有較強的競爭力,所以白羽肉雞才能成為世界上人類消費最多的肉類。當然,由于我國是豬肉銷售大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豬肉占92%,牛肉和羊肉占8%,沒有雞肉。40年過去了,我國雞肉占到了20%以上,豬肉下降到60%多。所以我相信,作為環境友好型、經濟型、健康型的畜牧業,未來,白羽肉雞將在我國居民的肉類消費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相信我國居民的肉類消費結構、老百姓的飲食結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和調整;相信白羽肉雞可以牢牢占據我國第二大消費肉類。
當前,白羽肉雞行業將迎來快速發展期。目前白羽肉雞的年屠宰量在50億只左右,人均消費在4只左右,預計在五年左右,年屠宰量將達到75億,不出10年,產能將達到100億,到那時,中國人均消費費白羽肉雞將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人均16公斤)。
在白羽肉雞產業的40年發展歷程中,也面臨著一些課題。關于我國白羽肉雞種源的問題,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關于白羽肉雞育種的支持政策,行業內也有很多有識之士為了國家利益、行業利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經過幾年努力,成功就在眼前。我想不久的將來,或者明年我國自主育種的白羽肉雞就將走向老百姓的餐桌,去和世界上的白羽肉雞育種公司平等競爭。我相信,中國智慧、中國創造在這點上不會輸于他們,并且有理由相信會超越他們。所以,現階段的育種工作對白羽肉雞行業而言將會是一座新的里程碑。
〉〉〉談科普
行業大發展應加強科普宣傳
記者:在不久前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全民食品安全網絡知識競賽答題中,“71%的答題者覺得速生雞是催出來的,實際上,速生雞主要是動物育種與科學飼養相結合的科技成果”,這也說明了白羽肉雞的科普之路任重道遠。下面請您介紹一下,下一步行業在引領白羽肉雞科普方面有哪些著力點?
李景輝:關于白羽肉雞負面的新聞,或者叫做廣大消費者的誤解,這一點不奇怪。直到今天,美國的白羽肉雞人均消費量達到了40公斤以上,但是仍然有很多美國民眾認為白羽肉雞含有激素。因為涉及這方面知識是相對專業的生物學知識,不是每一個人能夠認知的,也不是專家說一句話老百姓就信的,這是社會現象,也是社會問題。為此,許多西方的白羽肉雞消費大國,在主流行業網站首頁上一直掛著一條白羽肉雞之所以長得快是遺傳、育種、營養、管理的結果,沒有激素的新聞,西方到今天還在這么宣傳,是人類普遍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正視行業負面新聞,也不必驚恐萬分。但是,我們有責任對中國消費者進行宣傳和科普。所以白羽肉雞聯盟的核心工作之一,用一句口號是“千方百計促消費”,這句口號包含了行業和消費者層面之間所有的溝通,向消費者來傳播真實的白羽肉雞,這項工作是持續的、永久的、不會停頓的。
關于71%的答題者覺得速生雞是催出來的這一調查結果,我不懷疑抽樣結果的準確性,但我想問,這71%的答題者吃過肯德基、麥當勞、宮保雞丁、雞排飯嗎?如果這71%的人說“我不吃”,我認為白羽肉雞行業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話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71%的答題者幾乎都吃過上述的菜品,是在吃和說之間有一個誤區和誤差的。我認為白羽肉雞的科普宣傳工作既重要又急迫,必須把科普知識直接灌輸給消費者,要將各種宣傳渠道都動員起來。通過白羽肉雞聯盟進一步的成長,聯盟核心工作可能從控產能、調結構,變為永久性的促進消費。所以要會正視這些誤區的比例,逐步溝通,希望比例能夠減少,能夠讓更多的人主動去消費白羽肉雞。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采編中心 采訪: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