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規模,是未來健康養殖發展的主流

  • 華英科技
  • 蛋雞養殖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籠養蛋雞綜合征”,從免疫角度講稱之為“免疫系統的支離破碎”,從健康角度講就是“亞健康”。蛋雞發病就是在免疫系統支離破碎的“亞健康”狀態下與獸藥、疫苗濫用的“折騰”中發生并傳播。健康養殖的切入點就是解決獸藥、疫苗解決不了的雞的“亞健康”的問題。而雞的“亞健康”問題應如何解決,應從調整養殖場規模入手。

     

    “小規模大群體”曾付出沉重代價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高玉鵬教授指出,導致蛋雞亞健康不僅僅是飼養的問題,更涵蓋了多方面的技術問題,更與技術實施的主要載體和條件及養殖規模有關。歷史和現實表明,被稱之為“小規模大群體的”傳統養殖模式使養殖戶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我國年產2200萬噸雞蛋,如果按國外先進生產水平計算,我們每年多養了約3億只“吃著料卻干不好活”蛋雞,至少多消耗1000萬噸飼料;也可能是多死亡8000萬只雞的重要致因之一。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每一次家禽重大疫病的流行起點一般都是在區域性小規模養殖無序布局之地;每一次家禽重大疫病一般都是小規模養殖相對集中之地危害程度最大。這就是區域性環境問題。上世紀90年代,我國北方形成的那么多專業村、基地縣,目前已存無幾;通常5年~8年內蛋雞養殖環境被迫“轉移”一次,形成“老區轉移新區,新區演變成老區,老區不得不改行另從業”的環境利用和破壞模式。

    超大規模在中國“水土不服”

     

    適度規模是與目前的技術、條件、資金、人力、環境等相匹配的,能獲得良好效益的養殖模式;適度規模是“開方式”的規模,隨著技術、條件變化的動態規模;適度規模的基本原則是要符合健康養殖的目標。

     

    適度規模不是盲目引進國外超大規模的養殖模式。超大規模的養殖模式在中國會“水土不服”。一是因為國外簡化免疫對接國內頻繁的個體免疫難度較大,且容易產生免疫遺漏的缺口,風險較大;二是國外凈化的環境對接國內不安全的環境,一旦有問題,損失會更大;三是超大規模需要高投入,對接我國的農副產品低價格,很難實現良好的投入產出效應。

     

    適度規模也不能忽視健康風險。禽流感等病毒變異都是發生在飼養密度較高的雞舍。養殖密度每增加1倍,疾病風險即增加約6倍。更何況許多適度規模養殖鑲嵌在大大小小雞場不安全的環境下,“一花難獨秀”,健康安全風險忽視不得。

     

    任何模式都內涵健康與不健康兩方面,是把雙刃劍。在別人是好的模式,自己用不好反而會出大問題,關鍵是怎么用。理論說了不一定算,聽別人的更沒準,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是方向

    從當前來看,我國的蛋雞業在生產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簡陋設備老化、養殖觀念陳舊;創建品牌的意識差、品牌宣傳不到位、品牌效應差,使得品牌建設滯后;區域內飼養密度大,糞污問題嚴重,超過區域環境安全承載能力,生物安全隱患較多等等。筆者認為,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代表了我國蛋雞業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只有這樣,我國的蛋雞產業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首先,通過蛋雞分段飼養,實行專業化生產,有利于育雛育成設施、人力等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專業化育雛育成場設施設備完善,環境可控;飼養管理、免疫規范;實行全出全進,減少疾病交叉感染、免疫排毒等所面臨的養殖風險,提高生物安全等級。政府科學規劃、落實用地,引導并扶持一些企業、公司、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的育雛育成場,企業需完善飼養管理規程、后備雞出場標準、檔案管理等。從而實現蛋雞養殖的社會化分工,專業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

     

    今后,蛋雞養殖應倡導一體化經營。即通過成立養殖合作社、養雞協會及股份制聯合體等,把分散的中小雞場組織起來,提高中小雞場的組織化程度。完善合作社、協會、聯合體等組織體系和規章制度,有效發揮其行業自律和為會員提供社會化服務功能。我國的蛋雞產業實行專業化生產和一體化經營,有利于發揮龍頭企業、標準化示范場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龍頭企業為載體,以基地為依托,以農戶為基礎,以社會化服務為紐帶,探索產加銷、農科教緊密結合的一條龍生產體系,促進產業升級。

    健康養殖的關鍵點

    建場與工藝從長遠講,場址與養殖工藝決定成敗的50%以上。合理的場址能切斷污染的媒介,避免“一場有難,八方帶災”的問題。對于養殖工藝,如果說傳統工藝下蛋雞達到“盈虧點產蛋率”,那么采用標準化工藝則能帶來超越盈虧平衡點的“利潤產蛋率”。

     

    種源的健康一是要減少“多源”引種,否則養殖場會變成多家引種場疾病的“集中繁殖場”。二是要關注種雞的免疫耐抗性:如果種雞場實施高強度免疫,種雞就會產生耐抗性,這種特質能遺傳,使后代產生耐免疫性或免疫抑制,這類雞較為“難對付”。比如國外的種雞免疫強度普遍較弱,故引進的祖代雞產蛋普遍表現優秀;但國內有些祖代場采用高強度免疫,其父母代就不那么好養了,商品代則更難養。

     

    “全進全出”飼養制這說起來簡單,說得也比較多,但做起來最難,因為建場之初就決定了該模式實施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實施。“全進全出”飼養制強調同一場(區)的同一性,對于每批新雞都是進了生物安全有保障的“新場”。如果僅僅是同一場(區)內單棟雞舍的全進全出,則仍然擺脫不了成雞對小雞的排毒感染,雞場永無安寧。實踐證明,一個新雞場,飼養3年~4年后,單棟舍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所造成的損失遠遠超過整場全進全出模式所“耽誤”的效益。

    健康飼養技術高玉鵬教授強調,要根據蛋雞體型發育的規律采用體型飼養技術。蛋雞體型發育規律表現在組織器官、骨架、肌肉和脂肪這4部分在不同生長周齡時不同的體型指標。

     

    體型飼養技術的核心就是:(撐骨架+附肌肉+促卵巢+控脂肪)×生理階段系數。

     

    具體表現在:0周齡~8周齡時主要是撐骨架,拉開骨架搭好“戲臺”,組織器官這些“演員”才具備充分發育和施展才能的空間,同時肌肉也才有附著的基礎;9周~齡14周齡主要是為骨架附著肌肉,這樣骨架才有支撐力;15周齡~20周齡主要是促進卵巢發育,使體成熟與性成熟同步,同時控制脂肪,保障產蛋4%的能量貯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