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濕度、通風,這三項是雞場管理的要點。尤其是溫度,天氣、季節、雞棚設計等因素都會造成一定的溫差,導致雞群生病甚至死亡。那么,到底該怎樣控制溫差呢?
溫差的產生無非就是下面這些:
進風口溫差控制
進口包括了人員設備的進出口和進風口,一般進風口瞬間進來的風較涼,也最容易忽視,因此臨床上70%以上雞群的呼吸道,都是由于進口溫差引起。
當舍外溫度與舍內溫度,有10度以上的溫差時,提示雞舍內溫度可能不低,但雞的體感溫度就已經接受不了,因此應保證外界進入舍內的冷空氣有足夠的時間和距離進行預熱,防止冷空氣直接落到雞背上,所以一定要調整好進風口的導流措施,保持合理的負壓;人員的進出口也要有一個充足的育溫環境,防止從人員的進口進入冷空氣直接吹雞,造成冷應激。
舍內溫差控制
主要指舍內溫度分布的均勻情況,和有沒有通風死角,尤其是飼養規模在20000以上的雞舍。
調節舍內溫差主要有三個途徑:
第一,通過調節進風口開啟的大小和位置來調整;
第二,通過調節供熱來調節,例如雞舍分三個加熱區域,每個區域單獨控制,采用分區加熱;水暖供熱的雞舍,可以通過控制散熱片閥門的大小,控制循環水的流量來控制溫度;
第三,通過調節風機的循環時間和運行時間來調節。
接雞溫差控制
這是指在雞苗進舍前,舍內溫度過高,與雞苗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溫差。一般雞苗進舍前,建議進雞前溫度至27-28度,來雞后緩慢升溫至32-34度。
天氣溫差控制
陰、雨、霧、霜、雪、風,不利的天氣對雞場溫度影響也很大,養殖戶要關注每天的天氣變化,并及時調整:
1、陰雨天要保證鍋爐的供熱能力能跟上,防止外界溫度下降引起雞舍內溫度的下降。
2、霧霾嚴重的時候,切不可緊密雞舍門窗,而要保證機械通風,不可捂棚;
3、下霜時,往往白天熱,晚上冷,尤其凌晨的1-5點,一定保證鍋爐的正常工作。
4、下雪不冷化雪冷,雨雪天過后要及時給雞舍房頂清雪,并適當提高舍溫,慎重通風,尤其是化雪時候。
密度溫差控制
雞正常的體溫是42度,控制密度溫差的一個原則是不讓雞相互擁抱取暖。一般雞場飼養密度,地面飼養為不超過10只/㎡,網上飼養的也一般不超過13只/㎡。
冬季如果通風設備不很理想,不要盲目擴大密度,以免誘發氣囊炎、大腸桿菌、腹水等疾病。網養可以用網片將雞群分成幾段或幾片,不讓其來回自由奔跑,以免雞都擠在一起時熱,分散開來又涼。
季節性溫差控制
季節交替易出現溫差,尤其是冬季,寒冷多風,一天比一天冷,寒流一來更容易產生冷應激。此時溫差控制主要在于雞舍的密封及保溫情況:
1、溫差會形成風,要避免通風口進來的涼風吹到雞。
2、注意看雞舍的墻壁、棚頂、隔斷是否有水珠形成,凡能形成水珠的位置,冬季將會有涼氣滲入進雞舍,造成雞舍內溫差拉大和局部雞群受涼。
3、適當給雞舍增加濕度,尤其是20日齡之前的雞。
雞背、腹部溫差控制
主要是指籠養雞,臨床上很多溫度表都掛在雞背的高度,而雞最脆弱,最怕受涼的是腹部。溫度表及溫度探頭,懸掛的高度不同,所測的雞舍溫度不同(懸掛位置越高,顯示溫度越高,雞舍實際溫度越低。
晝夜溫差
晝夜溫差大,需要不斷調整供暖設備和通風設備,才能降低舍內溫差。最明顯的四個階段:7:00—11:00,升溫階段,13:00—15:00,高溫階段,17:00—22:00,降溫階段,凌晨1:00——4:00,低溫階段。養殖戶們要根據地區差異和季節差異靈活調控。
擴群溫差
臨床上15%的雞呼吸道病與擴群有一定關系。那擴群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1、擴群前,對即將要擴的位置育溫,以不低于雞舍內現有溫度為宜。
2、擴群前,適當提高雞舍內溫度(可以提高到30%—40%有張口呼吸的雞),并持續到擴群后24小時以上,逐漸下降至正常溫度。
3、擴群時盡量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免疫前后不擴群,雞群在亞健康時慎重擴群。
用品質打造精品??用品牌鑄就輝煌 華英科技